鼓楼医院成功实施省内首例3D打印指导下的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
日期:2017/1/10 11:09:34 来源:南京鼓楼医院
|
|
阅读次数:317 | |
近日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成功的在3D打印指导下完成一例复杂的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。患者为一名老年男性,63岁,6年前在当地医院因小肠间质瘤行部分小肠切除术,术后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未进行后续治疗。2个月前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肝脏右叶巨大肿瘤,当地医生认为肿瘤体积巨大,且与肝内大血管关系密切,手术风险高,难度极大。患者为求治疗,辗转于上海和南京大医院,最后来到鼓楼医院江春平主任门诊就诊。江春平主任在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既往检查资料后认为,该患者肝脏巨大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,结合既往病史间质瘤肝转移可能性大,患者肿瘤巨大,唯有手术切除才能挽救患者生命。
患者入院后进行了全面的术前评估,在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丁义涛教授的带领下,江春平主任医疗团队和肝胆外科专家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,通过评估患者CT肝脏血管重建资料,丁义涛教授认为该患者手术难度在于两点。首先是肿瘤体积巨大,达到13.4×11.1厘米,在肿瘤的挤压下肝脏结构已经变形,且肿瘤已经侵犯肝右静脉及门静脉右后支的远端部分,肝中静脉在肿瘤的挤压下也显示不清,如需切除肿瘤,术中损伤这些重要血管造成大出血的风险极大。另外,通过肝体积测定,如进行传统的右半肝切除术,患者术后剩余肝体积仅占全肝体积的30%左右,不仅不能保证肿瘤完整切除,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也很大。因此,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既要避免损伤肝内大血管,又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功能性正常肝组织,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的可能。
要成功实施这一手术,术前需要对于肿瘤与肝脏正常结构的关系了然于心。然而,由于CT影像学资料仅能提供二维图像,评估肿瘤在肝内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就较为困难,肝胆外科专家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,将患者的肝脏、肿瘤和肝内大血管以三维实物的形式进行建模,术前精确评估病变范围与临近脏器组织的三维空间关系,制定详细的手术规划,设计手术入路,极大的提高手术的精准性,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。
在鼓楼医院影像科和上海光韵达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,专家团队成功建立了患者肝脏的3D模型,使得肝脏、血管及肿瘤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医师的眼前,从而使得制定详细的手术规划成为可能。
患者手术如期展开,在丁义涛教授的指导下,以江春平主任及王忠夏博士、曹胤医师、戈伟医师组成的手术团队成功的完成了这一高难度手术。3D模型为手术的关键步骤提供了直观的导航,通过精确定位病灶和血管,最终手术既成功切除了重达3公斤的巨大肿瘤,又保留了患者S7、S8段的部分健康肝组织,圆满完成了手术的既定目标。
由于尽可能的保留了患者的功能性肝实质组织,患者术后恢复非常顺利,从术后第二天即开始饮水并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,第三天就开始下床活动,最终患者痊愈出院,精神抖擞地回家继续休养。术后病理显示,肿瘤确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肝转移。好在患者肝脏肿瘤已成功切除,小肠原发部位也无肿瘤复发。在鼓楼医院肿瘤科和病理科通力合作下,通过肿瘤基因检测,为患者制定了进一步的靶向治疗计划,这将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。
江春平主任表示,3D打印作为目前数字医疗的尖端技术之一,在医疗中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。通过术前打印组织器官模型进行直观评估,可以更好的了解病变与周围复杂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,使术者在术前做到胸有成竹,减少手术的盲目性,做到精准打击病灶,最大限度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,极大的提高了手术治疗的计划性和精确性。目前在我国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肝切除术前规划的案例较少,此次的病例在我省尚属首次报道。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高,3D打印必将在肝胆外科医疗决策和实施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。
外宣办 |
|
![]() |